澎湖人俗稱的「加網魚」,加網魚,早期俗稱{臭加網},為低價之身海底層拖網漁獲,因當時船速慢且於魚貨量多,再加上冷凍設備差,上岸後叫賣到各村時,鮮度已差,故名之。而今,湖西鄉北寮漁村捕獲之加網魚,仍近海延繩釣方式,以碎冰處理後急速返航交由魚販銷售,故品質佳;雖然售價較以往略高,但因漁獲量已今非昔比,加上油價上揚,所以出海一趟往往入不敷出:況且漁民是靠天吃飯,生活之困苦可見。根據文獻記載為石首魚科魚種,又稱:「黃順」、「春子」、「白口」,體形長、側扁,吻圓突,口裂小。一般魚身長7至15公分,最大可達30公分。台灣魚類資料庫記載,加網魚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淺水域。肉食性,以小型魚類、甲殼類等為食,夜食性,其膘能發聲,尤其在生殖期間,聲音特別響。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南海、東海及黃海南部。台灣分布在澎湖北部、西部沿海。全年皆有漁獲,春夏間繁殖季是盛產期,其肉質正處於肥滿階段,油脂豐富,含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澎湖當地的市價,1公斤200元,盛產期在過年前後,北寮村透過加網魚季活動的舉辦,有助於經濟成長,帶動觀光商機,也可藉此將美食與饕客作交流。今年的「加網魚季」,將肉質鮮美的加網魚,蒜酥、紅燒或是糖醋、清蒸,做成了十道特殊佳餚口味的加網魚供鄉親免費品嚐。


潮間帶體驗
湖西鄉北寮村加網魚季系列「潮間帶體驗活動」,在九十八年九月二十日下午三時五十分,由鄉長陳振中親自帶領鄉親民眾來認識湖西鄉的奎壁山及赤嶼,並邀請到洪國雄老師為大家解說,讓大家對於這條海底歩道更加了解,許多從未走過的都驚豔太特別了,竟有如此的歩道。
每逢大潮夕(農曆初一、十五前後),赤嶼和本島之間會現出一條長約500公尺的S型礫石步道,步道兩旁仍是海水,畫面上看起來就像是海水被劈成兩道般,蔚為奇觀。鄉民也向陳鄉長表示,從未走過赤嶼海底歩道,看到鄉長對湖西鄉人文風情鄉政的大力推廣,特報名活動並備妥工具前來拾貝、撿螺。整個活動到十七時卅分圓滿結束,在週休二日可以全家人、鄉民來一趟的潮間帶體驗,大家直呼很過隱又健康之旅。整個活動到十七時卅分圓滿結束,在週休二日可以全家人、鄉民來一趟的潮間帶體驗,大家直呼很過隱又健康之旅。
資料來源為湖西鄉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