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休閒產業-加網魚(二)

加網魚的背景
  澎湖人俗稱的「加網魚」,加網魚,早期俗稱{臭加網},為低價之身海底層拖網漁獲,因當時船速慢且於魚貨量多,再加上冷凍設備差,上岸後叫賣到各村時,鮮度已差,故名之。而今,湖西鄉北寮漁村捕獲之加網魚,仍近海延繩釣方式,以碎冰處理後急速返航交由魚販銷售,故品質佳;雖然售價較以往略高,但因漁獲量已今非昔比,加上油價上揚,所以出海一趟往往入不敷出:況且漁民是靠天吃飯,生活之困苦可見。根據文獻記載為石首魚科魚種,又稱:「黃順」、「春子」、「白口」,體形長、側扁,吻圓突,口裂小。一般魚身長7至15公分,最大可達30公分。台灣魚類資料庫記載,加網魚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淺水域。肉食性,以小型魚類、甲殼類等為食,夜食性,其膘能發聲,尤其在生殖期間,聲音特別響。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南海、東海及黃海南部。台灣分布在澎湖北部、西部沿海。全年皆有漁獲,春夏間繁殖季是盛產期,其肉質正處於肥滿階段,油脂豐富,含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澎湖當地的市價,1公斤200元,盛產期在過年前後,北寮村透過加網魚季活動的舉辦,有助於經濟成長,帶動觀光商機,也可藉此將美食與饕客作交流。今年的「加網魚季」,將肉質鮮美的加網魚,蒜酥、紅燒或是糖醋、清蒸,做成了十道特殊佳餚口味的加網魚供鄉親免費品嚐。 










潮間帶體驗
  湖西鄉北寮村加網魚季系列「潮間帶體驗活動」,在九十八年九月二十日下午三時五十分,由鄉長陳振中親自帶領鄉親民眾來認識湖西鄉的奎壁山及赤嶼,並邀請到洪國雄老師為大家解說,讓大家對於這條海底歩道更加了解,許多從未走過的都驚豔太特別了,竟有如此的歩道。
  每逢大潮夕(農曆初一、十五前後),赤嶼和本島之間會現出一條長約500公尺的S型礫石步道,步道兩旁仍是海水,畫面上看起來就像是海水被劈成兩道般,蔚為奇觀。鄉民也向陳鄉長表示,從未走過赤嶼海底歩道,看到鄉長對湖西鄉人文風情鄉政的大力推廣,特報名活動並備妥工具前來拾貝、撿螺。整個活動到十七時卅分圓滿結束,在週休二日可以全家人、鄉民來一趟的潮間帶體驗,大家直呼很過隱又健康之旅。整個活動到十七時卅分圓滿結束,在週休二日可以全家人、鄉民來一趟的潮間帶體驗,大家直呼很過隱又健康之旅。









資料來源為湖西鄉公所

休閒產業-加網魚(ㄧ)

  澎湖湖西鄉的北寮村,每年九月至二月期間,漁民捕撈大量的加網魚,以「加網魚季」為產業文化,配合「文化與觀光」為內容主線,讓遊客來體驗地方產業歷程,瞭解地方產業文化,及自然景觀資源,並以烹煮新鮮加網魚,讓遊客免費吃來滿足遊客對地方產業文化及人文景觀好奇,並經由活動遊憩的參與,達到產業文化活動遊憩的效益。

  第一次在北寮港區舉行的湖西北寮加網魚季活動,就是希望讓遊客及鄉親深入瞭解、體驗漁村生活;並藉由活動進而提高漁民收入,帶動湖西鄉觀光和漁業發展。現場將有社區土風舞及勁歌熱舞表演、紀錄影片播放、蔬菜達人選拔及加網魚特拍活動,鄉長歡迎澎湖鄉親踴躍前來北寮共襄盛舉。

  第二次則擴大辦理,除了該鄉愛連讀書會成員大秀舞技為活動拉開序幕外,並邀請到原住民歌手高金蘭及陳明章、辦桌二人組、非凡舞蹈社、身呼吸舞蹈社等表演團體演出勁歌熱舞,現場氣氛非常溫馨熱絡。晚會進行前由主辦單位籌備了煎、煮、烤、炸等十種不同風味的加網魚料理,讓參與活動的民眾大快朵頤,享受一頓豐盛的加網魚風味大餐後,隨即進行「義賣賑災晚會活動」。比前一次舉辦擁進更多的人潮。今年八八水災傳出災情後,有感於同胞們流離失所、受苦受難,澎湖居民也義賣加網魚及募捐活動累積盡一百餘萬元。澎湖人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給予災民幫助,讓災民感受到來自各界的愛心裡,也有離島澎湖人的關懷。



北寮加網魚季圖片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休閒漁業-觀光海田

海鱺花枝大鬥法 觀光海田嚐鮮活跳跳
  澎湖發展出休閒漁業-觀光海田,搭乘膠筏前往海洋牧場,人手一竿親自餵食兇猛的海鱺,來場人與花枝鬥智的拔河大賽,玩累了,船家升好碳火,熟透張殼的ㄅㄥ一聲,鮮美的碳烤鮮蚵讓人垂涎,還有野味十足的蚵仔麵線,在澎湖體會漁村生活,真愜意。
  親自體驗海田活動,充當漁人之樂…馬上出發吧!
  充滿特色的觀光海田,捕捉海鱺、釣烏賊,用手或釣竿來場拔河吧!花光力量再大噉海味,知性飽足感十足。


 

  搭乘竹筏航行約15分鐘後會抵達箱網養殖區,在海上平台上的箱網養殖區內有養殖了許多大石斑、海鱺魚跟花枝。箱網養殖場約莫八個箱網,每個箱網分別飼養不同魚種,工作人員會發給遊客釣竿跟魚餌;遊客拿著船家給的釣竿跟魚餌,任意選擇看要釣花枝還是海鱺魚或挑戰石斑。花枝跟海鱺魚的拉力都很大,你一下餌就會來吃,不見得有本事可以拉起來。即使釣起來呢,還是要放回去,因為這是嘗試釣的樂趣,不是釣到就是你的哦!





  供遊客垂釣的魚種中,海鱺力氣最大,很少有遊客可將海鱺拉上岸。花枝緊咬魚餌同時會噴水嚇退敵人,有些技巧熟練的遊客還會順勢用長長的水柱噴同伴,一時之間尖叫聲夾著笑聲。不過千萬別挑逗牠太久,因為花枝氣極了接著就是噴墨汁,可就麻煩了。






  供遊客垂釣的魚種中,海鱺力氣最大,很少有遊客可將海鱺拉上岸。花枝緊咬魚餌同時會噴水嚇退敵人,有些技巧熟練的遊客還會順勢用長長的水柱噴同伴,一時之間尖叫聲夾著笑聲。不過千萬別挑逗牠太久,因為花枝氣極了接著就是噴墨汁,可就麻煩了。


地點:馬公郊區菜園專區
平台名稱:海上皇宮、星光、東安、和慶

資料來源-澎湖之美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休閒漁業-手拋網

  菊島海域,手拋網者,無須大批人力按網、捕網、起網。乃單人單網,背簍筐、拎漁網,即可作業,成本低,一次作業時間短暫,矧復機動性高。無怪乎從事此道者,一曾為數眾多。
  手拋網,多以尼龍抑玻璃絲刺編而成,成貨漁具店裡有售。然職業之手拋網者,率依所需自行打造。大小不一,規格不定。不計工資,材料費(含網線、鉛墜)不出一千元。
  手拋網業者,潮間帶之獨行客也。簍筐、漁網外,可加鐵棒,處理帶毒棘之臭肚可用。於淺水區尋尋覓覓,方近作業區時,則腳步放緩、身子彎弓,見魚蹤、拋漁網,即撒即收,漁獲入簍。復前行,如是者一而再、再而三。曩時,運氣佳者,一日漁獲上百斤!一家大小,衣食無缺;行有餘力,可置田產。
  手拋網作業時間,視魚種有異,漁獲則臭肚(象耳)、烏魚、銀漢魚(定藍)為主,間有黑格、雀鯛、花身,夜裡有時可獲龍蝦。大體秋冬兩季較好,夏日漁獲則差,綠藻較少,值「臭棚」期之故也。
  手拋網,不同季節、不同潮汐,魚群會出沒於不同之地。天時地利之外,人為決定漁獲多寡。有經驗者,尋覓有利之拋投點,於去魚集區約莫五公尺外,靜靜拋出,雙手斟酌力道,甚者變幻網形,避開海中突起之石,精準罩住魚群。小門許天福者,拋投已臻化境。諸如許天送、洪萬福,成功之吳再藩,內垵之才孝義、薛敬福等,皆為一時俊彥。
  近年,近海魚源枯竭,手拋網業者,成功村尚有十戶,紅羅、橫礁、山水、歧頭、鼎灣、內垵有零星散戶,如何傳薪?令人堪虞。其實,可推廣為休閒漁業,招徠遊人「手拋」,所謂:醉翁之意,不必在酒,「手拋」之樂,如人飲水也。不然,洪國雄老師于「澎湖產業印象—走過潮間帶」一書:「‧‧‧這一頂潮間帶的金鐘罩,罩得住近在咫尺的魚群,可是卻罩不住西垂中的夕陽‧‧‧」云云,是有心人之憂也。有司能不正視?







手拋網(洪國雄攝)

休閒漁業-九孔養殖

  鮑螺科之九孔,貝殼扁平,有透孔六至九個。一至新孔生,舊孔則漸封閉,唯孔數不變,依然九孔。殼內具珍珠光澤,燈照乃現七色彩光。
  九孔,夜行性,棲於潮下帶水質清澈之大岩底。夜晚無風,出而覓食,覓食龍鬚菜、石花菜等。本縣九孔養殖品種,係雜色鮑與九孔雜交所得。野生者殼厚,養殖者殼薄。
  九孔養殖,布於七美、池西一帶。係於潮間帶抑或陸上,圍築養殖池。人工飼養,餵食龍鬚菜,龍鬚菜者,台灣西部進口之紅藻也。以海水之純潔無垢,培育新鮮九孔,啖之清脆味美。筵席上饜足老饕胃口,贏得口碑。
  如前所言,九孔養殖業,乃七美經濟之大宗。七美海域潔淨,不受污染,業者經營養殖,一是珍珠九孔,飼以龍鬚菜;一為翡翠九孔,飼以專門飼料;亦有自行培育種苗者。九孔肉鮮味美,足令饕家食指大動,是供應馬公餐廳之源泉,銷售台灣本島之主力。邇來鄉所極力行銷,每歲七至八月皆辦品嘗會,所謂「九孔美食節」者也,配合七美天然美景,招徠遊人前來,嘗美食、賞風光,「產業觀光」之推展,七美,遐邇馳名矣!


九孔養殖(洪國雄攝)

飼九孔之龍鬚菜(洪國雄攝)

養殖之九孔(洪國雄攝)

休閒漁業-立竿網

  澎湖島嶼羅列,孕育豐饒海洋資源,先民殫精竭智,創造漁法,定置網,為其一也。其類有三,曰:立竿網、定刺網、大敷網。

  立竿網,「尼龍石滬」之一也。捕魚陷阱,類似石滬,隨處可以遷移。有高、低之分:低者,個人私有;高者,20—30人組成。尼龍製網,輔以鐵條架設,一潯成本外帶加工,須600元,一座二百潯者,耗費十來萬也。

  澎湖村民採用,低立竿網為主。退潮之際,將鐵條插於礁棚上、石滬間,依網高度,上緣緊繫於鐵條之上,下緣則礁石壓網。漲潮,魚兒過網,潮退,脫走未及,困處網中。

  之時,漁友則來「巡網」,日可1—2次,因日有二次退潮也。攜撈網長柄,魚籃,著雨衣褲,循張設之網目,徐徐前行,網中之魚,隨手可擒;滬目之魚,須用希(ㄏ一ㄚ)取。


大體而言:潮差大、風力強時,收穫較佳,每歲11月至翌年4月為好,5—10月漁獲較差。魷魚、小管、竹午、梭仔、開基、臭肚常見;秋姑、中國單棘魨、鰹魚、奧奈鑽嘴、沙梭等雜魚亦有。


  立竿網雖曾風光,然沿岸水產資源枯竭,傳統潮間帶產業活動,隨海洋觀光業之發展,日漸轉型為休閒漁業,立竿網亦然,招徠遊人體會先民漁法,寓教於樂之中,亦善矣!立竿網分布於講美、鎮海、沙港、二崁,洪國雄老師曰:除二崁外,竹灣、重光、青灣附近,可見大規模之立竿網具。


圖:「立竿網」,洪國雄攝

休閒漁業-滋味甘甜的牡蠣


  每年七月,顆顆肥美飽滿的牡蠣紛紛上市。看蚵農驕傲的模樣,這些蚵仔可是一等一的養殖好貨。從一月放苗,經過六個月的浮筒延繩式養殖,強勁的風使得澎湖的牡蠣的體型不若一般本島養殖的牡蠣那樣壯碩,卻也因此成為特色;澎湖天然純淨水質,讓在地的牡蠣新鮮甘美的滋味毫不遜色。目前澎湖養殖之牡蠣,多運往本島販售及加工製成營養食品。
  
  食用牡蠣,好處多多;牡蠣不僅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更是不在話下:經粹練後的牡蠣精所含有優質蛋白質,遠勝過牛乳;食用牡蠣亦能有效防止動脈硬化,並可抗血栓以及抗衰老,具養生保健功效。

資料來源為澎湖農漁局

休閒漁業-夜釣小管

夜照小管是澎湖每年季傳統的近海漁撈作業,通常是下年出海至漁場下錨等待並作好前製準備工作,待天色一暗,就將整艘船的燈光轉亮,開始集魚,這時已經暗下來的海面,會被眾多漁船的光照耀的像白天一樣,場面浩大。
  夏季時節,小管大量洄游到澎湖近海,夜釣小管的休閒漁業便因而發展起來;有別於夏日白晝酷熱,夜釣小管除了能夠享受釣小管的樂趣外,也讓人在沁涼的海風吹拂下,感受格外清新;更因為小管看到發亮物品就會聚集,只要放下燈光跟釣竿,甚至不須釣餌,靠著魚鉤的反射光芒,小管就上鉤了,因此顯得特別輕鬆好釣,加上能在船上立即品嚐小管生魚片、小管沙拉或是小管麵,沒有釣到什麼,船家也會撒網捕一些小管上來,讓您絕對不虛此行。



新來發夜釣小管從事休閒漁業、夜釣小管已近十年時間,小管達人領航、教學,專業又親切的服務態度有口皆碑。






船長涂爸爸憑藉從事休閒漁業多年的經驗,每天將視海況等情形改變釣場。斥資數百萬元打造的休閒漁船,安全又舒適。


資料來源為新來發海釣

休閒漁業-觀光海田

海鱺花枝大鬥法 觀光海田嚐鮮活跳跳 
 澎湖發展出休閒漁業-觀光海田,搭乘膠筏前往海洋牧場,人手一竿親自餵食兇猛的海鱺,來場人與花枝鬥智的拔河大賽,玩累了,船家升好碳火,熟透張殼的ㄅㄥ一聲,鮮美的碳烤鮮蚵讓人垂涎,還有野味十足的蚵仔麵線,在澎湖體會漁村生活,真愜意。  親自體驗海田活動,充當漁人之樂…馬上出發吧!充滿特色的觀光海田,捕捉海鱺、釣烏賊,用手或釣竿來場拔河吧!花光力量再大噉海味,知性飽足感十足。




 搭乘竹筏航行約15分鐘後會抵達箱網養殖區,在海上平台上的箱網養殖區內有養殖了許多大石斑、海鱺魚跟花枝。箱網養殖場約莫八個箱網,每個箱網分別飼養不同魚種,工作人員會發給遊客釣竿跟魚餌;遊客拿著船家給的釣竿跟魚餌,任意選擇看要釣花枝還是海鱺魚或挑戰石斑。花枝跟海鱺魚的拉力都很大,你一下餌就會來吃,不見得有本事可以拉起來。即使釣起來呢,還是要放回去,因為這是嘗試釣的樂趣,不是釣到就是你的哦!


 玩累了,從海上平台回到岸上的時候,船家會順便帶回一籮筐一籮筐海中現撈起的牡蠣,一到岸上就立刻升起碳火烤牡蠣吃,這時候船家已經用澎湖特有的澎湖麵線加上牡蠣煮好了牡蠣麵線等著你大快朵頤,無限量供應,烤到你吃怕。


 供遊客垂釣的魚種中,海鱺力氣最大,很少有遊客可將海鱺拉上岸。花枝緊咬魚餌同時會噴水嚇退敵人,有些技巧熟練的遊客還會順勢用長長的水柱噴同伴,一時之間尖叫聲夾著笑聲。不過千萬別挑逗牠太久,因為花枝氣極了接著就是噴墨汁,可就麻煩了。





 供遊客垂釣的魚種中,海鱺力氣最大,很少有遊客可將海鱺拉上岸。花枝緊咬魚餌同時會噴水嚇退敵人,有些技巧熟練的遊客還會順勢用長長的水柱噴同伴,一時之間尖叫聲夾著笑聲。不過千萬別挑逗牠太久,因為花枝氣極了接著就是噴墨汁,可就麻煩了。


地點:馬公郊區菜園專區平台
名稱:海上皇宮、星光、東安、和慶
資料來源:澎湖之美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產業活動-拾螺貝

  澎湖地區擁有面積廣大的潮間帶,其間有玄武岩礁盤、珊瑚礁棚、礫石堆、泥沙底質等,不同的生活環境,有不同種類、數量的螺類棲息繁衍。螺類的採集為全年性的漁撈活動,四季皆宜;全天候的作業時間,日夜均可;全民性的作業對象,老弱不拘。在擁有地利、天時、人和的條件下,撿拾螺類(本教材中僅指腹足類)自然地成為潮間帶一項最普遍,最重要的生計活動。



  拾螺雖係全年性的漁撈活動,但實際的漁期集中在農曆的5~8月,尤以南風天、下雨天、潮水回漲的時段最佳。漁民採拾的螺種也以市場的需求、價格的高低為導向。珠螺、蟹守螺、蜑螺、馬蹄鐘螺、草蓆鐘螺紅嬌鳳凰螺、大赤旋螺、高腰蠑螺阿拉伯寶螺黑鐘螺等都常出現於魚貨市場。



  澎湖潮間帶廣闊,珊瑚淺坪雲集,一向是採螺拾貝的天堂,停止對海洋的掠奪,珍惜這塊黃金寶地,使螺貝眾生永續嘉惠澎湖子民,應是你我在海鮮大餐桌上大快朵頤之時,宜再三咀嚼的問題。


資料來源為澎湖的潮間帶

產業活動-牽罟

「牽罟」就是使用地曳網來捕魚的一種漁撈作 業,在澎湖又稱「牽網」或「牽繪」。四、五十年 以前,那個生活較為困苦的年代,能擁有船隻、網 具的「大戶」並不多,牽罟作業的設備簡單,可合 數十戶共同投資,甚至於可用人力游泳海上佈網, 一舉解決了船、網兩難的問題,當然會受到廣大的 歡迎。尤其是澎湖冬季風浪險惡,出海作業相當危險,牽罟的漁場大都位於背風的南面海域,拖網的人力又是在沙岸上進行作業不但安全度相對提高,而且適時彌補了冬季漁撈的真空。無怪乎「牽罟」在三十年前的澎湖,可其是風光一時。「地曳網」的構造有很多變化,基本上在中央部位有一個用來圍載漁獲物的網袋,兩邊有繫在兩 條很長的曳繩(曳網)上的袖網(翼網、網腳),上網的「浮子」,下網的「沈子」,其微妙的平衡設計,使上網不下沈,下網不離底,可順利的將魚群驅入網袋中。當然整具網的大小可因人因地制宜,普通的網面約有兩公尺高,數百公尺長,必須由三、四十人合力操作才可作業。


牽罟季節:
  牽罟的作業季節不分春、夏、秋、冬,作業時在白天或夜晚均可,尤 其以黃昏、黎明時為最理想,漁獲量最多。其作業 地點必須選擇海底平坦,沒有礁石分佈,潮水緩和 的地方。澎湖沿海的砂質沿岸,如西嶼鄉的外垵村 、內垵村、小池角的網垵;湖西鄉的龍門村、林投村;澎南區的山水、嵵裡;望安鄉的東垵村等,都是理想的作業地點。

抱墩過程:
  數十年前大型的地曳網海上作業時,要四到六個人,一艘或兩艘搖櫓的舢舨協力合作。先把一條曳繩留在岸上固定、派人看著,然後以舢舨拖載網 具出海繞行半圈,一面搖櫓、一面下網,在距第一 條曳繩約五十公尺的地方靠岸,由岸上的人將另一 條曳繩牽上岸,並選擇較有經驗的人在岸上指揮全 盤拖網作業。「命令」下達後,左右兩股人馬必需 施力,海中的大網,就靠著浮子和沈子上下平衡的 作用,貼著海底垂百的張掛成一個開口面向岸邊的 U型圓弧,靜待魚兒入網。起網作業是岸上人力的 重頭戲,必需適切的掌握左右繩的節拍、行網的速度,舢舨則開到網邊,一面吆喝、一面拍打水面, 把魚兒驅趕入網,網漸行漸近,岸上的兩組人馬也 逐漸向U網的對稱軸靠攏,袖網離水之時,拉網不可過急,以免網袋離底,魚群脫逃。等到兩路人馬 會合、網袋近在咫尺的時候,兩組人力併成一組,兩條曳繩併成一條,在一片激情呼聲中,網袋連魚獲已上了沙灘。收穫的喜悅,暫時忘了拖網的疲憊。

困境:
  數十年前,由於時勢造英雄,牽罟漁法確實盛行一時,為昔日的漁民立下了汗馬功勞,「網腳魚影,網袋飼母子」此流傳一時的民諺可為有力的佐證。可是今日已非昔比,漁撈技術的進步,長年毒魚炸魚的人為破壞造成漁源枯竭,使牽罟喪失了天時;築港、築堤、填海造陸等破壞了漁場,使牽罟喪失了地利;收穫不穩定,年青人口大量外流,漁村勞動力不足,使牽罟喪失了人和。牽罟也在今日漸漸的落寞,已成回憶空留絕響。





資料來源為沿著菊島旅行

產業活動-抱墩(二)

抱墩過程:
  先是以耙仔清理墩仔旁邊的漂流物以利圈網;透過保麗龍浮具托載塑膠盛具以盛漁獲;盛具以細網封住頂面僅留一口,以杜魚兒遁逃;圍墩的網具(俗稱纑仔)大小不一,兩端各以木柴固其網肉,網口八尺、網深三尺;鐵叉用來捉穴中之魚,或伺候裸胸魨。抱墩得先除去週遭之阻石,網口得朝逆流方向按住纑仔,一面搬移石塊,一面得趕魚集中。拆墩得先搬動大石塊,自外而內拆,墩愈拆愈小,網子也得跟著縮小,石塊搬盡時以雙手緊握木桿合住網口起網,把魚倒入盛具。

  拆墩之後,另築新墩,須俟下一水(約半月)方可集魚作業,所謂:一水之內,一墩不可以兩拆也。

困境:
  澎湖抱墩文化幾近停滯,主要原因是近海漁業枯竭問題日益惡化,加上旅遊業者肆意帶領遊客前往傳統抱墩漁場體驗抱墩,卻沒有依照抱墩該有的時令文化與習慣,導致石墩大多無法集魚,或許政府除了鼓勵少數漁民將抱墩轉型為休閒漁業之餘,更得思考抱墩技法的傳承,否則未來無人可築墩,何來抱墩之行呢?!


資料來源為沿著菊島旅行

產業活動-抱墩(一)

  抱墩是澎湖人利用遼闊潮間帶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一項成就,墩可以說是小一號的石滬?喔!應該是小很多號啦,都是屬於捕魚的陷阱。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石屋),這就叫做墩,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凅於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以網圍魚,捕撈墩中的魚類,這項產業活動就叫做抱墩。


抱墩的組成:
  造墩石材有二:一則玄武岩石塊,一則咾咕石塊。主要魚獲為玳瑁石斑、鸚哥魚、笛鯛,馬拉巴石斑,以及少數老鼠斑。離岸較近者,墩較小,小墩直徑1公尺,高60公分,需要石塊約100塊,漁獲較少;離岸較遠的墩直徑1、5公尺,高可80公分,石材約百140塊,漁獲較多。


抱墩季節:
  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季節就是抱墩活動開始的號角,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斑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到了6月過後石斑慢慢長大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候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收穫較佳,中秋過後石斑就遷徙往深水處,這時候石墩已經無用武之地,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明年,這個過程在澎湖當地叫做「散墩」,來年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會再度把石墩架起,就是所謂的「撿墩」。


抱墩工具:
  耙仔、浮具、盛具、固定繩、網具、鐵叉等。




在抱墩中常會捕獲的石斑魚
資料來源為沿著菊島旅行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組員介紹



姓名:劉順良
座號:2095420002
E-mail:sixjack66@hotmail.com







姓名:吳凰娟
座號:2095420002
E-mail:hung-z@yahoo.com.tw







姓名:吳坡燊
座號:2095420002
E-mail:kanlook@gmail.com







姓名:洪志雄
座號:2095420031
E-mail:alen742@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