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產業活動-牽罟

「牽罟」就是使用地曳網來捕魚的一種漁撈作 業,在澎湖又稱「牽網」或「牽繪」。四、五十年 以前,那個生活較為困苦的年代,能擁有船隻、網 具的「大戶」並不多,牽罟作業的設備簡單,可合 數十戶共同投資,甚至於可用人力游泳海上佈網, 一舉解決了船、網兩難的問題,當然會受到廣大的 歡迎。尤其是澎湖冬季風浪險惡,出海作業相當危險,牽罟的漁場大都位於背風的南面海域,拖網的人力又是在沙岸上進行作業不但安全度相對提高,而且適時彌補了冬季漁撈的真空。無怪乎「牽罟」在三十年前的澎湖,可其是風光一時。「地曳網」的構造有很多變化,基本上在中央部位有一個用來圍載漁獲物的網袋,兩邊有繫在兩 條很長的曳繩(曳網)上的袖網(翼網、網腳),上網的「浮子」,下網的「沈子」,其微妙的平衡設計,使上網不下沈,下網不離底,可順利的將魚群驅入網袋中。當然整具網的大小可因人因地制宜,普通的網面約有兩公尺高,數百公尺長,必須由三、四十人合力操作才可作業。


牽罟季節:
  牽罟的作業季節不分春、夏、秋、冬,作業時在白天或夜晚均可,尤 其以黃昏、黎明時為最理想,漁獲量最多。其作業 地點必須選擇海底平坦,沒有礁石分佈,潮水緩和 的地方。澎湖沿海的砂質沿岸,如西嶼鄉的外垵村 、內垵村、小池角的網垵;湖西鄉的龍門村、林投村;澎南區的山水、嵵裡;望安鄉的東垵村等,都是理想的作業地點。

抱墩過程:
  數十年前大型的地曳網海上作業時,要四到六個人,一艘或兩艘搖櫓的舢舨協力合作。先把一條曳繩留在岸上固定、派人看著,然後以舢舨拖載網 具出海繞行半圈,一面搖櫓、一面下網,在距第一 條曳繩約五十公尺的地方靠岸,由岸上的人將另一 條曳繩牽上岸,並選擇較有經驗的人在岸上指揮全 盤拖網作業。「命令」下達後,左右兩股人馬必需 施力,海中的大網,就靠著浮子和沈子上下平衡的 作用,貼著海底垂百的張掛成一個開口面向岸邊的 U型圓弧,靜待魚兒入網。起網作業是岸上人力的 重頭戲,必需適切的掌握左右繩的節拍、行網的速度,舢舨則開到網邊,一面吆喝、一面拍打水面, 把魚兒驅趕入網,網漸行漸近,岸上的兩組人馬也 逐漸向U網的對稱軸靠攏,袖網離水之時,拉網不可過急,以免網袋離底,魚群脫逃。等到兩路人馬 會合、網袋近在咫尺的時候,兩組人力併成一組,兩條曳繩併成一條,在一片激情呼聲中,網袋連魚獲已上了沙灘。收穫的喜悅,暫時忘了拖網的疲憊。

困境:
  數十年前,由於時勢造英雄,牽罟漁法確實盛行一時,為昔日的漁民立下了汗馬功勞,「網腳魚影,網袋飼母子」此流傳一時的民諺可為有力的佐證。可是今日已非昔比,漁撈技術的進步,長年毒魚炸魚的人為破壞造成漁源枯竭,使牽罟喪失了天時;築港、築堤、填海造陸等破壞了漁場,使牽罟喪失了地利;收穫不穩定,年青人口大量外流,漁村勞動力不足,使牽罟喪失了人和。牽罟也在今日漸漸的落寞,已成回憶空留絕響。





資料來源為沿著菊島旅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