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產業活動-拾螺貝

  澎湖地區擁有面積廣大的潮間帶,其間有玄武岩礁盤、珊瑚礁棚、礫石堆、泥沙底質等,不同的生活環境,有不同種類、數量的螺類棲息繁衍。螺類的採集為全年性的漁撈活動,四季皆宜;全天候的作業時間,日夜均可;全民性的作業對象,老弱不拘。在擁有地利、天時、人和的條件下,撿拾螺類(本教材中僅指腹足類)自然地成為潮間帶一項最普遍,最重要的生計活動。



  拾螺雖係全年性的漁撈活動,但實際的漁期集中在農曆的5~8月,尤以南風天、下雨天、潮水回漲的時段最佳。漁民採拾的螺種也以市場的需求、價格的高低為導向。珠螺、蟹守螺、蜑螺、馬蹄鐘螺、草蓆鐘螺紅嬌鳳凰螺、大赤旋螺、高腰蠑螺阿拉伯寶螺黑鐘螺等都常出現於魚貨市場。



  澎湖潮間帶廣闊,珊瑚淺坪雲集,一向是採螺拾貝的天堂,停止對海洋的掠奪,珍惜這塊黃金寶地,使螺貝眾生永續嘉惠澎湖子民,應是你我在海鮮大餐桌上大快朵頤之時,宜再三咀嚼的問題。


資料來源為澎湖的潮間帶

產業活動-牽罟

「牽罟」就是使用地曳網來捕魚的一種漁撈作 業,在澎湖又稱「牽網」或「牽繪」。四、五十年 以前,那個生活較為困苦的年代,能擁有船隻、網 具的「大戶」並不多,牽罟作業的設備簡單,可合 數十戶共同投資,甚至於可用人力游泳海上佈網, 一舉解決了船、網兩難的問題,當然會受到廣大的 歡迎。尤其是澎湖冬季風浪險惡,出海作業相當危險,牽罟的漁場大都位於背風的南面海域,拖網的人力又是在沙岸上進行作業不但安全度相對提高,而且適時彌補了冬季漁撈的真空。無怪乎「牽罟」在三十年前的澎湖,可其是風光一時。「地曳網」的構造有很多變化,基本上在中央部位有一個用來圍載漁獲物的網袋,兩邊有繫在兩 條很長的曳繩(曳網)上的袖網(翼網、網腳),上網的「浮子」,下網的「沈子」,其微妙的平衡設計,使上網不下沈,下網不離底,可順利的將魚群驅入網袋中。當然整具網的大小可因人因地制宜,普通的網面約有兩公尺高,數百公尺長,必須由三、四十人合力操作才可作業。


牽罟季節:
  牽罟的作業季節不分春、夏、秋、冬,作業時在白天或夜晚均可,尤 其以黃昏、黎明時為最理想,漁獲量最多。其作業 地點必須選擇海底平坦,沒有礁石分佈,潮水緩和 的地方。澎湖沿海的砂質沿岸,如西嶼鄉的外垵村 、內垵村、小池角的網垵;湖西鄉的龍門村、林投村;澎南區的山水、嵵裡;望安鄉的東垵村等,都是理想的作業地點。

抱墩過程:
  數十年前大型的地曳網海上作業時,要四到六個人,一艘或兩艘搖櫓的舢舨協力合作。先把一條曳繩留在岸上固定、派人看著,然後以舢舨拖載網 具出海繞行半圈,一面搖櫓、一面下網,在距第一 條曳繩約五十公尺的地方靠岸,由岸上的人將另一 條曳繩牽上岸,並選擇較有經驗的人在岸上指揮全 盤拖網作業。「命令」下達後,左右兩股人馬必需 施力,海中的大網,就靠著浮子和沈子上下平衡的 作用,貼著海底垂百的張掛成一個開口面向岸邊的 U型圓弧,靜待魚兒入網。起網作業是岸上人力的 重頭戲,必需適切的掌握左右繩的節拍、行網的速度,舢舨則開到網邊,一面吆喝、一面拍打水面, 把魚兒驅趕入網,網漸行漸近,岸上的兩組人馬也 逐漸向U網的對稱軸靠攏,袖網離水之時,拉網不可過急,以免網袋離底,魚群脫逃。等到兩路人馬 會合、網袋近在咫尺的時候,兩組人力併成一組,兩條曳繩併成一條,在一片激情呼聲中,網袋連魚獲已上了沙灘。收穫的喜悅,暫時忘了拖網的疲憊。

困境:
  數十年前,由於時勢造英雄,牽罟漁法確實盛行一時,為昔日的漁民立下了汗馬功勞,「網腳魚影,網袋飼母子」此流傳一時的民諺可為有力的佐證。可是今日已非昔比,漁撈技術的進步,長年毒魚炸魚的人為破壞造成漁源枯竭,使牽罟喪失了天時;築港、築堤、填海造陸等破壞了漁場,使牽罟喪失了地利;收穫不穩定,年青人口大量外流,漁村勞動力不足,使牽罟喪失了人和。牽罟也在今日漸漸的落寞,已成回憶空留絕響。





資料來源為沿著菊島旅行

產業活動-抱墩(二)

抱墩過程:
  先是以耙仔清理墩仔旁邊的漂流物以利圈網;透過保麗龍浮具托載塑膠盛具以盛漁獲;盛具以細網封住頂面僅留一口,以杜魚兒遁逃;圍墩的網具(俗稱纑仔)大小不一,兩端各以木柴固其網肉,網口八尺、網深三尺;鐵叉用來捉穴中之魚,或伺候裸胸魨。抱墩得先除去週遭之阻石,網口得朝逆流方向按住纑仔,一面搬移石塊,一面得趕魚集中。拆墩得先搬動大石塊,自外而內拆,墩愈拆愈小,網子也得跟著縮小,石塊搬盡時以雙手緊握木桿合住網口起網,把魚倒入盛具。

  拆墩之後,另築新墩,須俟下一水(約半月)方可集魚作業,所謂:一水之內,一墩不可以兩拆也。

困境:
  澎湖抱墩文化幾近停滯,主要原因是近海漁業枯竭問題日益惡化,加上旅遊業者肆意帶領遊客前往傳統抱墩漁場體驗抱墩,卻沒有依照抱墩該有的時令文化與習慣,導致石墩大多無法集魚,或許政府除了鼓勵少數漁民將抱墩轉型為休閒漁業之餘,更得思考抱墩技法的傳承,否則未來無人可築墩,何來抱墩之行呢?!


資料來源為沿著菊島旅行

產業活動-抱墩(一)

  抱墩是澎湖人利用遼闊潮間帶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一項成就,墩可以說是小一號的石滬?喔!應該是小很多號啦,都是屬於捕魚的陷阱。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石屋),這就叫做墩,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凅於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以網圍魚,捕撈墩中的魚類,這項產業活動就叫做抱墩。


抱墩的組成:
  造墩石材有二:一則玄武岩石塊,一則咾咕石塊。主要魚獲為玳瑁石斑、鸚哥魚、笛鯛,馬拉巴石斑,以及少數老鼠斑。離岸較近者,墩較小,小墩直徑1公尺,高60公分,需要石塊約100塊,漁獲較少;離岸較遠的墩直徑1、5公尺,高可80公分,石材約百140塊,漁獲較多。


抱墩季節:
  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季節就是抱墩活動開始的號角,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斑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到了6月過後石斑慢慢長大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候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收穫較佳,中秋過後石斑就遷徙往深水處,這時候石墩已經無用武之地,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明年,這個過程在澎湖當地叫做「散墩」,來年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會再度把石墩架起,就是所謂的「撿墩」。


抱墩工具:
  耙仔、浮具、盛具、固定繩、網具、鐵叉等。




在抱墩中常會捕獲的石斑魚
資料來源為沿著菊島旅行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組員介紹



姓名:劉順良
座號:2095420002
E-mail:sixjack66@hotmail.com







姓名:吳凰娟
座號:2095420002
E-mail:hung-z@yahoo.com.tw







姓名:吳坡燊
座號:2095420002
E-mail:kanlook@gmail.com







姓名:洪志雄
座號:2095420031
E-mail:alen742@yahoo.com.tw